“九五”时期,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策,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在亚洲部分国家经济严重不景气的情况下,使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与此同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主要手段的积极财政政策,也日益为人民大众所熟悉。
“四两拨千斤”,是财政专家对于财政资金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佳使用效果的比喻,即通过财政政策的实施和财政资金的投入,消除人们对于投资、贷款的种种顾虑,启动人们投资的积极性,带动银行、企业、地方的大量配套资金,拉动经济增长。“九五”期间,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和发挥作用的过程,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国家财政积极主动参与宏观经济调控,充分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带动和导向作用,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推进各项改革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实施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
积极主动参与宏观调控
九十年代初,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过热现象,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加强宏观调控,国家财政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控制债务和赤字规模,从而配合货币政策在“九五”前期成功地实现了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
“九五”中期以来,针对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出现的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向,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从1998年起连续三年实施以增发国债、扩大支出、调整税收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为主要内容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带动银行、地方和企业资金投入,从投资、出口、消费三个方面启动和扩大有效需求。
———增发国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
1998年中央财政增发了1000亿元国债,用于基础设施投资,包括农田水利、铁路交通、邮电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长江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等方面。1999年,中央财政再次增发600亿元长期国债,主要用于在建基础设施项目,一些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环保与生态建设等。2000年继续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取向和力度,再次增发500亿元国债。
此外,1999年初中央财政还增加了250亿元基础设施投入,以保证1998年开工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期建成并发挥效益;同时增加了农林水利和生态环境保护投资约300亿元。
———出台一系列财税政策,拉动企业投资。
实行税费改革,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强了企业活力。1998年,中央财政取消了727项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和基金,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370多亿元。1999年又取消了388项政府性收费和基金,减轻企业负担约180亿元。2000年继续清理政府性收费和基金。
清理在卖方市场条件下出台的抑制投资和消费的税费政策。自1999年7月1日起,对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按现行税率减半征收,2000年暂停征收。同时自1999年起停止征收电力增容费。另外,自1999年7月1日起,凡以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用于国家鼓励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国产设备投资,按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
自1998年起对部分大中型重点企业实行“债转股”政策。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
此外,中央财政于1998年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了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充实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从1999年起逐步剥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债务。这大大增强了中国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为扩大企业投资创造了条件。
———调整税收政策,扩大出口。
1998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先后提高了煤炭、钢材、水泥、船舶、纺织品及纺织机械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对纳税信誉较好的企业简化退税审批手续,加快出口退税进度。1999年又进一步提高了机械设备、电器和电子产品等20类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将出口商品综合退税率提高到15%左右。
同时,自1998年以来,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适当扩大进口,以进带出。
———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拉动居民消费,促进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
1998年大幅度增加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抢险救灾等项支出。
从1999年7月1日起,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提高了30%;将机关在职职工的人均基本月工资提高120元,相应提高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并提高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待遇。
扶贫资金总数在1998年183亿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65亿元,对困难较多的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的地方财政的预算缺口通过转移支付方式给予适当补助。
同时,对储蓄存款利息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促使更多的资金转到投资和消费领域,同时也使财政可以有更多的资金增加社会保障支出。
积极的财政政策成效显著
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自1998年第2季度以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逐步加快,我国经济增速逐渐从第2季度的谷底稳步回升,第3、第4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分别达到7.6%和9%,全年达到7.8%。1999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7.1%的增长水平。据测算,积极财政政策及其引导的各方面投资和消费,1998年约拉动国民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1999年拉动经济增长约2个百分点,宏观调控和经济调整取得初步成效。
2000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出现重大转机:
投资方面,在中央财政直接投资大幅下降44.5%的情况下,国有及其它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38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6月份增长18.4%,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说明非政府投资开始跟进。
消费方面,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16248亿元,同比增长10.1%,增幅比去年同期高3.7个百分点;二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同期上升0.1%,物价持续下跌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
外贸方面,进出口总额达2166亿元,同比增长37.3%,其中,出口增长38.3%,扭转了前两年外贸出口持续下滑的局面。
国民经济增速明显加快,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9491亿元,同比增长8.2%,比第一季度高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0.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国际收支状况良好,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实践证明,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加了就业机会,为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为今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计委有关人士认为,可以说,在市场需求不旺、消费信心不足、出口增长速度下降的情况下,国债投资的扩大对拉动和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关键作用。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在经济出现重大转机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当前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一方面,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均受到一定制约,出口增长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经济调整还缺乏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力支持。面对世界经济迅速回升的势头,如果我们不加快自身发展,就会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将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适度调整财政政策的力度和着力点,在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保持财政自身的可持续发展。